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6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21篇
林业   17篇
农学   18篇
  3篇
综合类   98篇
畜牧兽医   1篇
园艺   13篇
植物保护   56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4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4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41.
5种植物源药剂对苹果树腐烂病室内防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菌落生长速率法、分生孢子玻片萌发法和离体枝条烫伤接种法测定了5种植物源药剂对苹果树腐烂病室内防治效果。结果表明, 5种植物源药剂对苹果树腐烂病菌菌落生长和分生孢子萌发均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 当0.3%丁子香酚SL、5%香芹酚AS、20%乙蒜素EC、0.5%小檗碱AS和1.3%苦参碱AS的有效成分浓度分别为3、50、100、50和14.44 μg/mL时, 其对苹果树腐烂病菌菌落生长的抑制率分别为98.63%、99.22%、99.22%、100%和79.29%, 其EC50分别为0.43、8.78、11.21、13.68和8.11 μg/mL; 对苹果树腐烂病菌分生孢子萌发的校正抑制率分别为97.92%、100%、95.83%、77.08%和96.88%, 其EC50分别为0.70、8.56、20.39、28.23和8.04 μg/mL。离体枝条保护试验表明, 20%乙蒜素EC有效成分浓度为100 μg/mL时对离体枝条保护作用最佳。本研究通过筛选明确了5种植物源药剂中0.3%丁子香酚SL可作为抑制苹果树腐烂病菌菌丝生长和分生孢子萌发的最佳药剂, 以及20%乙蒜素EC可作为离体枝条保护作用的最佳药剂。  相似文献   
42.
朵虎  赵兴刚  吕前前  王东东  冒霞  刘河  赵丹  左存武 《园艺学报》2020,47(10):1883-1894
类受体激酶(receptor like kinase,RLK)在植物生长发育和环境适应中起重要作用。前期研究发现苹果(Malus  domestica)中存在一类具有Glyco_18胞外结构域(SM000636或SM000704)的RLK,命名为Glyco_18-RLK(Gly-RLK)。本试验中以Glyco_18和Pkinase(SM000220)保守域全蛋白序列为种子序列,对53种被子植物基因组中的Gly-RLK进行鉴定,并分析其进化特征;明确苹果Gly-RLK(MdGly-RLK)的理化性状、亚细胞定位,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分布、启动子区域的顺式作用元件和表达模式。结果表明,仅19种植物中存在Gly-RLK,家族成员数介于1 ~ 20,单子叶植物中均未发现该家族成员。根据进化分析将其分为8个亚组,亚组Ⅲ、Ⅶ和Ⅷ分布基因数较多。共发现6个MdGly-RLK,其编码的氨基酸序列大小、分子量和等电点分别介于451 ~ 776、50.99 ~ 87.33 kD和5.95 ~ 8.21,主要位于质膜,4个为串联重复。MdGly-RLK在苹果各组织和品种间存在不同的表达模式;接种苹果腐烂病菌(Valsa mali)后,6个MdGly-RLK均差异表达,MdGly-RLK6(MD15G1156900)可上调至对照的16.33倍。综上,Gly-RLK仅在部分双子叶植物中存在,家族成员的扩增速度较快。MdGly-RLK响应苹果生长发育和黑腐皮壳菌信号,MdGly-RLK6可作为苹果抗腐烂病研究的候选基因。  相似文献   
43.
旨在探究补骨脂种子提取物对苹果腐烂病菌的杀菌活性及田间防效。采用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抑制率法对补骨脂种子提取物的抑菌活性进行测定,得到的EC50值分别为6.766mg/L、0.172 mg/L,说明补骨脂种子提取物对苹果腐烂病菌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均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田间试验表明,补骨脂种子提取物微乳剂稀释600倍液~200倍液后,对苹果腐烂病菌引起的病斑进行刮疤涂抹处理,防治效果可达71%~81%左右。经田间系统观察,供试药剂在试验剂量范围内对苹果树生长发育无不良影响,使用安全。  相似文献   
44.
杨树烂皮病无公害防治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英 《青海农林科技》2011,(4):10-11,61
利用天然保护植物调节剂树乐和10%碱水对杨树烂皮病进行防治,通过不同处理进行分析,表明使用树乐对苗木的成活率、苗高生长、根径生长、侧枝生长有显著的促进作用,效果好。  相似文献   
45.
本文运用直接模糊聚类分析法,把苹果褐斑病的发病数量(即强度)、空间和时间动态作为统一整体(即系统),以感病指数(X)、聚集性指标((M~*/M))和病叶率(P)作为病害流行动态的特征指标,研究了苹果褐斑病的流行动态.从病害流行动态的统一观出发,把病害流行动态的一个生长期分为4个阶段,并对模糊聚类分析在病害流行动态研究中的应用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46.
研究了农药“农抗120”对枯萎病的作用方式,认为以浸种和灌根方法使药剂进入植物体,可显著降低枯萎病的发病率,并据此研究了防治瓜、菜枯萎病的关键技术.通过田间试验,提出了对果树腐烂病、作物叶部病害等不同类型病害的防治策略和技术.  相似文献   
47.
苹果树皮内生真菌的分离及其对腐烂病的生物防治潜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明确苹果树皮中内生真菌的种类及其对苹果树腐烂病菌的抑制作用,对25年生富士苹果健康树皮中的内生真菌进行了分离和初步鉴定,并通过室内抑菌试验和田间保护作用试验测定其内生真菌对苹果树腐烂病菌的抑制作用。分离到的126株内生真菌分属于13个属,主枝中分离到的内生真菌的种类和数量较多;对峙试验中对苹果树腐烂病菌的抑菌率在40%以上的有24株,其中87.5%的菌株为链格孢属真菌。Al 6的培养滤液对腐烂病菌菌丝生长抑制作用较强,抑制率为83.76%;Al 58对其孢子萌发抑制作用较大,抑制率为82.42%;Al 67产生的挥发物质对腐烂病菌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较大,为24.41%。田间试验结果显示,用拮抗性内生真菌预先占位接种苹果树枝干,能有效抑制腐烂病菌的侵入和病斑的扩展,Al 107的抑制作用最强。  相似文献   
48.
为降低杨树烂皮病造成的经济损失,总结了杨树烂皮病的研究进展情况,主要介绍了杨树烂皮病的症状、发病规律、影响因素、防治和预报预测等方面的研究。综合气象条件、树势及栽培管理等多种因素进行杨树烂皮病预测预报是今后研究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49.
苹果树腐烂病菌拮抗放线菌JPD-1的筛选及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筛选对苹果树腐烂病菌Valsa mali具有拮抗作用的放线菌,从苹果树根际土壤中分离获得放线菌,利用平板对峙法和生长速率法筛选拮抗活性较高的菌株,通过菌株培养特征、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性及16S rDNA序列分析确定其分类地位,并采用离体枝条烫伤接种法测定所筛选获得的拮抗菌株对苹果树腐烂病的防效。结果表明,从苹果树根际土壤中共分离获得28株放线菌,其中菌株JPD-1对苹果树腐烂病菌的拮抗作用最强,抑制率为72.50%,该菌在高氏合成1号培养基上生长最好,培养7 d时菌落生长旺盛,气生菌丝白色,基生菌丝深粉红色,无可溶性色素产生;经形态特征观察、生理生化试验及16S rDNA序列分析,将菌株JPD-1鉴定为公牛链霉菌Streptomyces tau‐ricus。菌株JPD-1发酵滤液对苹果树腐烂病菌的抑制率及对离体枝条上苹果树腐烂病的防效均随稀释倍数的增大而减弱,发酵滤液原液使苹果树腐烂病菌菌丝膨大、末端畸形,抑制率为78.14%,对离体枝条上苹果树腐烂病的防效为76.37%。表明分离到的放线菌菌株JPD-1可以用作苹果树腐烂病的生防材料,具有很好的开发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0.
Data from nine trials conducted from 1990 to 1998 in apple orchards in Nova Scotia and Quebec, Canada, were used to estimate the predator-prey selectivity of miticides and their potential compatibility with biological control of mites. The European red mite Panonychus ulmi (Koch) was the dominant and more harmful phytophagous species, followed by the apple rust mite, Aculus schlechtendali (Nalepa). Two predacious mites, the phytoseiid, Typhlodromus pyri Sheuten, and the stigmaeid, Zetzellia mali (Ewing), were often found in the orchards. We used one minus the ratio of mite-days in treated plots to those in the control plots as an index of population suppression and toxicity of the miticides. Miticides were then categorized into classes similar to those employed by the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Biological Control to rate pesticide toxicity to natural enemies of insect and mite pests. Selectivity of miticides was mostly based on toxicity to P ulmi, the major pest, versus toxicity to T pyri, the major predator, with some consideration of the two lesser species, A schlechtendali and Z mali. In most cases, our findings were in accord with other studies. Abamectin and clofentezine had favourable selectivity (more toxic to the two phytophagous mites than to T pyri). The higher recommended rate of pyridaben (450 g ha(-1)) and two rates of spirodiclofen (180 and 240 g ha(-1)) were neutral (equally toxic to pests and predators). The lower rate of pyridaben (216 g ha(-1)), dicofol, formetanate hydrochloride and propargite were unfavourably selective (more toxic to T pyri). A higher than recommended rate of pyridaben (2160 g ha(-1)) applied before bloom was disruptive--P ulmi-days after treatment were actually greater than with the untreated control. P ulmi resistance to dicofol and propargite were probable complicating factors in some of the orchard trial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